义无反顾 他们总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10月2日至7日,山西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多地遭遇时间久、范围广、强度大的降雨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119毫米。受持续强降雨影响,省内37条河流发生洪水,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铁路运行受到一定影响。

每次灾害来临,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挺身而出,逆向前行。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陆续集结,从四面八方紧急驰援山西。当然,咱“老西儿”在这种时候更要走在前头。据不完全统计,赶赴山西救灾的民间救援组织有100多支,山西的救援队伍占了一多半。

10月25日至27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这100多支救援队的代表之一——天龙救援队。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自带装备赶赴灾区,累了的时候坐着都能睡着,天一亮就爬起来继续忙乎。截至10月23日,天龙救援队先后有14支队伍、380余名队员参与了这次救灾。

天龙救援队队员在稷山洪灾救援中。

一次说走就走的救援 带好装备、集结、出发

“如果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将义无反顾。”这是天龙救援队的口号。作为从事户外遇险救援的民间公益性社会团体,天龙救援队致力于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提供户外救援、灾难救援,向社会各界普及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等安全知识,还会组织举办各类大型公益活动。

10月9日14时48分,山西天龙救援队山搜队长武振宇接到稷山应急局、稷山天龙救援队求助——稷山当地水位还在上涨,灾情可能有恶化风险,需要总队支援。武振宇立即向队长黄刚汇报情况。

“紧急招募令:现需30名队员赴稷山抗洪救灾,会开船的优先,计划出队时间3天,带露营装备、个人基础装备。集结完成后就出发!”9日14时52分,山西天龙救援队山搜一大队微信群里,紧急招募令刚发出,马上就有13名队员报名,组成了第一梯队。

租用货车、调集物资、救援装备清点装车、队长黄刚做出队前任务情况介绍……

当日21时32分,13名队员自驾车连夜从太原前往稷山。

10日凌晨2时零7分,队员们到达稷山收费站下高速。

2时28分,到达应急局任务管理区。

2时35分,黄刚、武振宇和任务区负责人对接工作。

3时09分,全体队员车内休息,随时等候指挥部指令。

8时57分,队员们短暂休整后,接到指挥部指令出发,前往两红市场。

虽说早有心理准备,但到达两红市场后,队员们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比预估的更加严重,水位持续上涨,村庄进水、民宅进水、商铺进水,水下地形复杂,冲锋舟搜救行动受限,只能用无人机探明灾情后,再驾冲锋舟分组进入洪水淹没区。

“市场里的水深约有两米。”采访中,黄刚介绍,队员们开着第一艘冲锋舟先下水探路,但由于水下情况复杂,无法使用舷外机,只能靠桨划船。

就这样,队员们开着3艘冲锋舟,一趟趟往返于水上,帮助当地村民和商户抢救财物,协助商户抢救财产共计价值20余万元(包含香烟、贵重物品等)。同时先后调集24台抽水泵,在两红市场开展抽水排涝作业。

10日至14日,队员们除在两红市场进行排水作业外,还支援稷山队在稷山家具城的排涝作业;协助吴壁村搭建过渡安置帐篷10顶,转运纯净水500余件,同时协助电力部门搭建10千伏供电线路为10个村庄恢复供电;携带物资前往荆平村发放;在108停车场架设抽水泵,开展排水作业;前往荆平村配合电力部门进行电力抢修,转运电力施工人员,同时在村里搭建过渡安置帐篷,协助村里架设抽水泵及转运农用机械设备,利用沙袋保护电缆防碾压。

15日至22日,队员们的工作还是集中在排水和协助排查隐患及装卸物资上。

出队计划里写着3天,但队员们实际工作的天数大都在10天以上,他们临时做调整,安顿好家里和工作。当看到村民惆怅的神情有了一丝舒展,当有人颤抖着紧握救援人员的手,嘴里不住说着“感谢你们”的话时,队员们的心里好似有暖阳照进。

无数次风雨中逆行 各地救援队都很拼

国庆期间,山西多地雨势连绵,局地河水陡涨突堤漫溢。早在雨势连绵之初,稷山、文水、祁县等地的救援队就组织当地队员奔赴洪灾一线,参与救援。一次一次,各地救援队的队员们在风雨中逆行,救援、救灾。

10月5日,交城县东坡底乡对久会村唯一的桥被洪水冲垮,村民被困。当日22时8分,交城天龙救援队在队长王建珍带领下携装备出发,6日凌晨3时与东坡底乡政府工作人员会合,11时30分救出村民。

10月5日20时30分,文水天龙救援队接到任务,下曲村由于连续降雨,积水越来越深,无法排出,村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救援队立刻组织队员,携带抽水泵和救生艇前往事发地点展开救援。出队20人,一部分队员从5日晚上9时一直抽水到6日下午5时30分,另一部分队员在下曲村和忠义村用冲锋舟解救出被困群众8人。

10月6日洪洞县刘家塬村,两人因激流被困山中。当日21时10分,接到任务后,尧都天龙救援队携带冲锋舟、绳索等救援设备前往救援,队长董蓬勃现场指挥,于7日凌晨1时救出村民。

10月6日12时30分,祁县丰固村被大水淹没,须解救被困村民,祁县救援队立刻收拾装备赶往受灾地区,13时05分抵达丰固村。第一次救出两位老人和一个3岁小孩,第二次救出一名妇女和一个17岁男孩,第三次救出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当时老人身边无儿女照顾,家中有1米深的积水,被子一角泡在水中,救援队员和当地消防员合力把老人抬到冲锋舟上,送至安全地带,随后老人被邻居送到附近医院。天龙救援队先后五次总共救出了10名被困群众。

截至10月7日,新绛天龙救援队连续出队11天10夜,配合武警战士垒坝及配合省水利局和应急部门堵漏管涌。

10月7日21时50分,汾阳天龙救援队接到紧急求助信息,西雷堡村河堤决口,淹没田地和部分住宅。接到求助后,汾阳队立刻出动13人10车,携带救生衣、铁锹、雨鞋、照明灯等装备,前往西雷堡村桥头,进入堤岸装沙袋堵河口,23时50分堵住河口后,队员们继续沿河边排查、堵农田。8日凌晨1时30分接到指令,河口需要再次加固,队员们又立刻回到堤岸,搬运木头桩、钉木头桩,再用沙袋继续加固河口。

自降雨开始就处于备勤状态的吕梁天龙救援队,10月8日接到吕梁市应急管理局命令:支援孝义市抢险工作。从10月9日起,15名天龙救援队队员,携带运兵车一辆、救援车一辆、指挥车一辆、运输装备卡车一辆,一直奋战在救援第一线。截至10月11日,吕梁天龙救援队3天共排积水2000余立方米,驾船帮助100多户村民安全转移财产。

10月10日上午,山西天龙救援队与清徐县当地有关部门和救援队密切配合,分别派出第一、第二梯队,集结2车9人,携带救援物资前往清徐县孟封镇阎家营村洪灾现场。

“在自然灾害下,只要我们团结、万众一心,就是无穷的力量,人定胜天!”一名队员说。

这个世界有需要 他们将义无反顾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天龙救援队在2010年6月组建,2017年在山西省民政厅正式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天龙救援队在运城、临汾、大同、晋城、吕梁、长治、晋中、忻州、阳泉等市先后组建队伍36支,目前队伍已基本覆盖山西全境。救援队员由退役军人、无线电运动爱好者、户外运动爱好者、越野运动爱好者、医护工作者等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其中注册队员1380人(通过队内考核),全部具有红十字医疗急救员证、无线电通信操作证以及无线电执照。

截至目前,山西天龙救援队先后参与国内外救援131次;解救遇险人员505人次;共计出队7992人次,出队车辆2496台次,出队时长12108.8小时,行程61933公里。山西天龙救援队在全社会积极发展社会公益力量,发起山西公益伙伴联盟,发展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公益组织成为公益伙伴联盟成员,积极为全社会发展公益事业贡献力量。连续5年参与太原国际马拉松医疗保障,2014年参与保障队员50人、2015年参与保障队员80人、2016年参与保障队员150人、2017年参与保障队员150人、2018年参与保障队员153人、2019年参与保障队员137人,出色地完成了马拉松医疗保障任务。

山西天龙救援队的出队队员名单中有27人,黄刚、武振宇、苏博、窦跃明、鲍慧、薄鹏毅、李凯、王刚、李华、范成健……在看到这些名字的时候,山西晚报记者想到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歌曲《为了谁》:“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天龙救援队只是上百支奔赴救灾一线的队伍之一,其实爱心来自四面八方,天龙救援队只是将他们的力量融汇其中。目前,灾区除险排涝等工作基本完成,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序展开,民间救援队大部分回归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占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着默默无闻的事情,正如天龙救援队的口号一样:“如果这个世界有需要,我们将义无反顾。”

不让须眉 她们是抗洪前线最美的身影

清点、登记、清除路障、搬运和发放物资……在山西天龙救援队稷山县大本营里,几位女队员在忙碌着。她们也是从太原赶来的,与其他男队员一起并肩作战,在救灾过程中留下了最美的身影。

她们中有60后、70后、80后和90后,她们温柔与勇敢并存、柔美和坚强并行,她们巾帼不让须眉、飒爽英姿、不畏困难。

10月25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原翠花、武艳和王昕云,听3位女队员讲述她们加入“天龙”后的改变与收获。

天龙救援队中的红色娘子军。从左至右依次为武艳、王昕云、原翠花。

入队初衷虽各不相同 热衷公益却如出一辙

10月24日,救援队一行从稷山县返回太原。10月25日一大早,原翠花就来到山西天龙救援队队部,将队部里的物资整理到库房中。

原翠花今年59岁,退休有几年了。退休后,她跟着朋友一起徒步,省内大部分的山头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就连省外的一些山头她也涉足过。为了能跟上同行驴友的脚步,她每天坚持练习体力与耐力,在健身房游泳、练瑜伽、骑动感单车。“徒步带给我更多的是刺激和征服自然的那种喜悦,可难免也会遇到同行驴友受伤的情况。看着领队娴熟的急救手法,我当时也想要学,也想过加入救援组织,但苦于不知门路,而且自己年龄大了,可能没有组织愿意接收我。”

2019年,原翠花很偶然地结识了比她大两岁的山西天龙救援队队员任怀恩。2019年秋季,山西天龙救援队发出招募信息,原翠花果断报了名,回答面试官询问的入队初衷时,她说想在夕阳之年,继续发挥光和热。

“我在工作上遇到了烦心事;丈夫因工作调动,导致家庭收入骤降;儿子的学习也让我烦心不已。”武艳出生于1980年,她说以前的自己敏感脆弱,别人说一句她会多想为啥要这样说,就是在这样的人生迷茫期,2018年秋季,她恰好看到山西天龙救援队的招募信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来到了救援队。进行完队列、体能、无线电、红十字急救、团建、队内文化培训和新老队员见面会等7项考核后,她也成为一名正式队员。在一次次参与大型比赛的保障工作、抢险救援和外出培训中,她重新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她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无愧于心便可。

1995年出生的王昕云作为家中的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2018年大学毕业后,她一直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现在的她自己经营着一家跆拳道道馆。王昕云想趁着年轻多做一些自己能做的、想做的事情,而她的父母也希望她能做有意义的事。2020年春季,王昕云报名后通过了7项考核,成为山西天龙救援队的一名正式队员。“我的道馆是双休和节假日才开馆,周一到周五没啥事我就会来队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王昕云说,她为此也成了出勤率最高的队员之一。

虽然她们的入队初衷各不相同,但她们却说过一句共同的话,“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能帮助到别人,感觉心里特舒服。”

付出同时也收获感动 她们一次次眼含泪水

“去稷山支援前,太原也一直在下雨,看到路面上的积水没过脚腕,感觉这雨下得大了,积水有点严重。可抵达稷山,在各个村庄里摸排受灾情况,站在甚至没过胸口的积水中时,我才对‘严重’这个词有了重新的定义。”作为第一个抵达稷山的女队员,武艳说,村庄里的房屋泡在积水中,田里的庄稼淹没在积水中,看着被淹的家园,村民们泪流满面,她的心也一起跟着揪着疼。

不止如此,武艳说,为了能第一时间掌握突发情况,很多队员都是睡在车里,而她则是睡在指挥部的帐篷里,身下躺的是行军床。“室外下着雨,深夜很冷,我们都是和衣睡觉。有一天我是凌晨2点睡的,感觉脚冷得不行,醒来一看是清晨6点,从床上坐起来才看到被子因帐篷漏雨被打湿了,用手一拧,被子上的水哗啦啦地往下流。”

虽然要参加10月中旬的普通话考试,王昕云还是先后在祁县和稷山进行了7天的救灾。“祁县4天,稷山3天,和爸妈共通过3次电话,每次电话的通话时长都不超过30秒,‘你干吗?’‘我正发物资,忙的了。’‘好,那你忙吧,再见。’”通话30秒钟,3句问候,也成了很多女队员和家人报平安的方式之一。她们说,每天都很忙,听到手机响了,有时连接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女队员们此次前往,所做的工作更多是登记、清点、接收和发放物资。她们也会和其他男队员一起,或搬或抬救援物资,35条厚棉被打包在一起,四五个人一起抬;一趟趟搬运面粉,她们的脸上、身上沾上了一层白色面粉。有的女队员在搬运物资中,不小心扭伤了脚,为了不让队友们知道自己受伤,藏起一瘸一拐的脚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有个队员胃不好,去药店买药时,店员看到我们穿着救援队的衣服,死活不肯收钱,还说你们大老远地跑来帮忙,怎么能收钱。”

“有热心的村民拎着早餐来到指挥中心,把一份份早餐塞到我们手里。即便我们表示已经吃过了,村民们还是坚持留下早餐。”

……

采访中,女队员们说起在救灾时收获到的感动,一次次地落泪。

武艳说,10月10日第一批到达稷山时已是凌晨3时,很累也很饿,但让她没想到的是,有5个村民给他们一行人端来了热腾腾的粥、菜和主食。

原翠花说,在稷山县两红市场外,当在此参加抗洪救灾抢险的山西天龙救援队队员拿到一群小朋友们送来的爱心餐时,感动不已,每份餐盒上都贴着一张便利贴,上面稚嫩的字迹,有表示慰问的,写着“叔叔阿姨您辛苦了”“希望您吃好喝好”“注意保暖”,也有加油鼓劲的,写着“中国加油!”“山西加油!”“稷山加油!”的字样。“特别暖心。”原翠花说,不止如此,还有一些从外地赶来的志愿者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搬抬救灾物资。说着,原翠花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她说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着感动。

采访中,女队员们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她们参加过多次救援和保障工作,有马拉松比赛和山地越野赛的保障工作;有疫情防控期间,对高速路口、社区和学校的消杀工作;有多个山头驴友被困的救援;有发放温暖包和公益讲座的活动;有赴河北进行防疫消杀工作;有赴河南参加“7·20”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一次次的逆行而上,她们说很苦也很累,但却很有价值;一次次的逆行而上,也让她们深刻体会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特写

他是队员她是志愿者 夫妻同地救灾难见面

在这支救援队伍中,还有一对夫妻档。丈夫宁慧雄是名老队员,妻子张丹是入队3个月的志愿者。救灾中,夫妻俩暂时将两个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照顾,用满腔热情,尽心竭力去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

从10月8日开始,张丹跟着救援队从清徐到祁县再到稷山,摸排受灾情况、接收和发放物资。10月15日,作为第三梯队增援队员,她的丈夫宁慧雄也前往稷山救援队营地,8岁儿子和6岁女儿则交由孩子姥姥照顾。

虽然夫妻俩同在稷山,因宁慧雄负责救援工作,张丹负责救灾工作,两人几乎没有交集,更别说见面了。但随着大量物资的到来,宁慧雄被临时抽调到救灾组帮忙,夫妻俩有了短暂的碰面。

宁慧雄最初跟着车友会的朋友帮忙营救被困的车辆,总感觉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他在2017年加入了山西天龙救援队,省内的救援参加了无数次,还参加了江西水灾、河北防疫、河南洪涝等。“光今年就出去了3趟。”张丹说,她起初对丈夫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2017年丈夫第一次参与驴友被困的救援时她曾阻止过,丈夫也答应不去了,谁知等她睡着后,丈夫悄悄跑去救援,等到凌晨4时,她起床上厕所发现家中没有丈夫的身影,打手机已提示无法接通。

张丹说她甚至曾和母亲抱怨过这些事,但她母亲特别支持丈夫的做法,甚至经常做她的工作,说丈夫是“大家的女婿”。“慢慢地我也接受了,直到加入救援队,跟着一起出去参与救援,才深刻体会到小宁的那种心情。”张丹说,这次回去,亲朋好友都说“英雄回来了”,让她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采访中,夫妻俩都说,他们虽然不在孩子们身边,孩子却知道爸爸妈妈去救人了,在家很听姥姥的话,也让他们很安心和欣慰。

内外兼修 为一次次成功救援打好基石

相比陆地救援,水上搜救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人海战术”可能是水上搜救最常见的办法,救援队伍驾着救生艇、冲锋舟、船只在事发水域附近以及下游重点水域进行搜寻。可实际上,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各种水上搜救设备也逐渐被救援组织所掌握。

在这场涉及多个地市的抗洪救灾中,天龙救援队也展示出自己的水上搜救技术和先进设备,解决了不少搜救难题。

天龙救援队队员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技术救援细节。

老人被困在近百米宽的河道对岸 救援队尝试多种方案进行救援

10月7日17时左右,刚刚参与了晋中市祁县丰固村救援、还没来得及休整的祁县天龙救援队就接到当地119指挥中心电话,祁县来远镇盘陀村一座桥梁被洪水冲断,在山上放羊的两位老人被困,急需救援。

“我们接到通知就立即组织队员出发了。”祁县天龙救援队的队长刘建福说。当时,他们组织了8名救援队员,携带2艘冲锋舟、3套绳索和救生衣等装备,经过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救援现场。

到达现场后,刘建福等人发现,盘陀村本身就位于大山之中,被冲垮的桥梁原本连接着山的两侧,而在桥梁被冲垮前,山上确实有小路可以绕行回来,但需要走10公里左右的路程。通过与被困人员的家属沟通,刘建福得知,两个被困的老人中,有一个因为不久前刚刚做过手术,不具备绕行返回的条件。而老人被困所处河道环境复杂,加上当时天色已晚,立刻实施救援的难度极大。

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刘建福得知,被困老人在河对岸高处有可以临时过夜的居所,暂无生命危险。“只是当时他们没有厚衣服和食物,又冷又饿。”刘建福说。得知这一情况,救援队员就利用附近水文站的一台绞轮,设法给被困老人运送了食品、饮用水及保暖衣物,并对老人进行了精神安抚,决定第二天一早实施救援。

10月8日7时,祁县天龙救援队与祁县消防大队武警战士会合,一起抵达救援现场,共同商讨救援方案。

刘建福目测,挡在他们与被困老人面前的河流有近百米宽,“平时几乎没有水,但连日暴雨导致水位上涨,河道一下子宽出许多,而且洪水裹着泥沙和上游冲下来的树枝、木板等杂物,浩浩荡荡往下游水库汹涌而去。”刘建福说。如何跨越激流救出被困老人,对所有参与救援的人而言,都是个极大的考验。

“我们一开始就考虑了好几个方案。”刘建福说,第一方案是由他带人驾驶车辆,设法避开洪水绕道走山路,到达老人被困地点并由他们接回。但由于多日暴雨,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多处山体塌方、桥梁被毁,绕路救援方案遇阻,刘建福一行人只能无功而返。

第二套救援方案,是用冲锋舟强行渡河救人。“但我们在实施中发现,河水湍急不说,河道中还遍布着暗礁,深浅不一,冲锋舟在激流中很难控制方向,不光前行困难,还随时有被颠覆的危险。”刘建福说。

再接着,队员石帅尝试着让队友用绳子捆住自己,蹚水过河,但他刚在河水里走了两三米,就一脚踏空,人整个就漂在了河面上,幸好被岸上的队友眼疾手快地拽了回来。

水上绳索搭建成了唯一的救援办法

几种办法都行不通,这让所有参与救援的人员都着急不已。就在这时候,祁县天龙救援队的队员们发现,在上游不远处,有一条能够到达河流中间且尚未被水淹没地段的钢缆。据当地老百姓说,那是水文站用于水流监测的。见此情景,队员王瑜、王星宇利用绳索技术,先行到达这片区域,做救援接应。但他们所处的位置距离被困老人还有四五十米,阻隔他们的依然是湍急的河水。

时间不等人,此时已过了好几个小时,如果还不能开始有效营救,天色变暗后营救将变得更加困难。刘建福果断提出绳索横渡救援方案,但这意味着会有更大的风险,对救援队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石帅利用无人机,将一条牵引绳送到河对岸,指挥老人将其固定在一根电线杆上,搭建绳索横渡系统。”刘建福说,但当绳索被送到对岸后,被困老人因为浑身无力,在队员们的指挥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将绳子固定在电线杆上。与此同时,队员王琼和预备队员孔繁荣也已经到达河流中央的浅滩区。

接下来,就是怎么跨过剩下的四五十米河面了。“我当时真的是特别着急,就主动向队长申请跨河救人。”孔繁荣说。他在腰间系上安全绳,穿上救生衣后,队友就把他悬挂到主绳索上,协助其横渡。“因为当时的地形相当于是一个上坡的阶段,我在水里脚不着地,只能用双手拉着头上的绳索前进。”孔繁荣说,当他横渡到河流中央时,身高180厘米的他几乎整个人都没入水中,前行非常困难。最后,因为孔繁荣自重较大,体力消耗巨大,主绳索被拽压得没有了高度,队友们只好把他拽了回来。第一次横渡宣告失败。

相比之下,王琼的体重较轻,且技术过关,就要求第二次尝试。由于条件有限,绳索高度不够,河道跨度大,王琼的全身都泡在水中,只露出脑袋,激流中,喝了好多浑浊的泥水,脸呛成了白色。在距岸边仅剩两三米远时,王琼体力不支,身体悬在绳索上,任凭他怎么使劲,也无法上升到对岸。“体力消耗特别大,最后那一段路更是。”王琼说。当时,他只能双手紧紧抓着绳索,平和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用力将双脚勾在被洪水冲下来的一棵大树的树枝上,休息了几分钟后,王琼调整好体力,把身体摆顺,双臂发力,才翻越到了岸上。此时的他,躺在地上一动都不想动。

时间不等人,稍作休息后,王琼先检查了老人系在电线杆上的绳结,进一步确认安全后,迅速给老人系上安全带,穿上救生衣,将老人固定在绳索滑轮上,用对讲机指挥对岸队员缓慢拉拽绳索。15时20分,第一名被困老人获救;20分钟后,第二名被困老人也被顺利救回。“我最后是被队友们拉回岸上的,当时真的是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王琼说,“不过,想到成功救出被困的老人,还是挺高兴的。”

有人驾车落水 全靠声呐系统来定位

“声呐设备这两年应用算是比较普遍了。”来自尧都天龙救援队的队长董蓬勃说。他和他所在的尧都天龙救援队,在10月9日当天,在运城市稷山县利用声呐设备找到了一辆落水车辆。

董蓬勃的声呐设备,分别装在三个箱子里,一个长约80厘米的箱子,装的是声呐探头,另外两个小箱子,一个装接收影像的电脑,一个装解码器和电源。“最重要的就是那个探头,别看它不大,但它能探测到水下70米深的地方。”

董蓬勃是10月8日接到来自稷山应急大队的求助电话的,“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就以为落水点是在河上。”董蓬勃说,后来他才知道,因为连日的大雨,已经淹没了原本比田地还要高三四米的道路,更不用说道路两边的田地。

坐在搜救艇上,董蓬勃拿着电脑,另一名队员把声呐探头放在了水里。“上船之前,我们问过当地人,他们说水深应该在四五米的样子,但我们实际探测的情况,那片水域的深度在6.5米左右。”董蓬勃说。拉着探头,董蓬勃他们一遍遍在水面搜寻,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搜寻,声呐设备只扫描到一次比较模糊的影像。

“后来不论我们再怎么搜寻,都没有类似的影像传回电脑,加上当时已经很晚了,我们坐在船上搜寻的时候,都差点迷失方向。”董蓬勃说,而且当时的水流比较急、特别是水里泥沙含量大,影响声呐发射的超声波发射成像,导致设备准确性成指数级降低,所以当时的情况已经不适合搜寻了。

第二天7时左右,董蓬勃又带着声呐设备来到现场。白天视野比较清晰,董蓬勃他们上船不到半个小时,电脑就收到了声呐传回的类似车辆的影像。“当时能这么顺利地找到车辆的影像,主要因为水里的泥沙经过一个晚上的沉淀,都沉在水底不再干扰超声波的反射成像,所以极大地提高了准确率。”

即使传回了影像,董蓬勃还依然不敢确定,那个影像就是他们要找的落水车辆,因为超声波只能反射分辨率比较低的轮廓成像,并不能像相机一样细节成像,他先是用船上配备的工具向下探查,“感觉基本吻合了,才往下抛强磁铁,第二次抛的时候就被吸住了。”董蓬勃说,紧接着,当地消防队的蛙人就下了水,确定了董蓬勃他们找到的就是那辆落水车辆,可惜的是,车上的驾驶员并未第一时间脱离车辆,已经遇难。

所有的成功搜救都离不开平时的训练

“像最早的找人,可能需要蛙人直接下水,但如果水域比较宽,水下的可见度也非常有限,蛙人下水也不好找。但有这个设备,能让我们更快、也更安全地找到想找的东西。”董蓬勃说。除了声呐系统,董蓬勃所在的尧都天龙救援队,还配备有水下机器人等救援装备,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搜救工作。“所有的救援设备其实都和这个声呐系统一样,可能会在复杂的救援环境下效果大减,只有平时不断地进行训练、磨合,熟练地使用所有的救援装备,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下随机应变提高救援效率。”他说。

而在山西晚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几乎每个天龙救援队的队员都在陈述着一个事实:“所有的成功搜救,都离不开平时的训练和团队的协作。”就拿王琼和他所在的祁县天龙救援队来说,除了体能,绳索单人技术和系统搭建可以说是他们平时训练最多的项目了,“但我们平时都应用在山地救援里,依托有高差的地形搭建,这次的无高差水平搭建,虽然平时也有训练,但难度不一样。”平时训练,是在队友建立完善且牢固的横渡系统情况下,确保自身安全没有问题。“但这次救人完全不同,老人在对岸帮忙把绳子固定在电线杆上,是否固定牢靠不能确定,没有高差导致绳索弧垂太大,我几次被没入水中而呛了水,好在激流浮力背心起到了保护作用。”王琼说:“风险虽然大,但当时真的顾不了那么多,救援很多时候就是在安全的边界上进行,因为保证万无一失的安全往往会错失救援的最佳时机。”

你看,你看,那一抹红来了

他来自晋中、他来自临汾、她们都是太原的……

天龙救援队的队员们自带各种救援设备在灾区救援。

他,在家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她,在家为人女、为人母、为人妻;她,还没有结婚……

他,生性好玩,有自己的公司;她,已经退休,热心公益;她,是家里的乖乖女,爱好美食,也爱各种漂亮的衣服……

生活中的王昕云,活泼开朗,积极向上。

原翠花弹得一手好琴。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业;他们,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有自己闯天下的创业者;他们,有家里的顶梁柱,也有被宠上天的小公主……

已经退休的原翠花(右),干起活来就像个女汉子。

但在这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天龙救援队,一支由热心公益事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发起,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从事应急救援的民间公益性社会团体。

王昕云(右一)在灾区为群众发放慰问品。

宁慧雄自己开办了一家搬家公司,每次有救援任务,搬家的车辆也就成了救援车辆。

宁慧雄(右)在灾区与同事一起吃午餐。

天龙救援队在灾区架泵排水。

灾区中,他们忙碌的身影感动了无数的人,他们那一身火红的队服,更是成为灾区中最美的一抹红!

天龙救援队的队员们在稷山洪灾现场打捞落水车辆。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麦丽

杨洲芬 张梦莹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立明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