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其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思想贡献被人们所赞赏。从1955年始到1972年封笔,金庸先生共创作了15部小说,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个短篇《越女剑》。在这15部作品中,《天龙八部》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先生以他卓越的知识与才能向我们描绘了宏大历史背景下发生在那些众江湖人物身上的一个个悲喜故事。纵观《天龙八部》整部作品,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如段誉、虚竹、慕容复以及阿朱等都有着程度不同的悲剧性,但乔峰的悲剧命运却表现得更深沉。

我在《《天龙八部》丨乔峰的悲剧:文化局限、民族矛盾、爱情悲剧》一文中从文化局限、民族矛盾、爱情悲剧三方面对乔峰悲剧形象进行了分析,本文将继续就乔峰的悲剧形象进行分析,进而领略其艺术魅力,探求作者的创作意图

《天龙八部》

一、艺术魅力

1.通过乔峰这一悲剧形象给人提供了一种对人生不幸事件的严肃思考。在人的一生中,悲剧性的事件不论大小似乎是普遍存在的。正因为其存在的普遍性,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司空见惯的感觉。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乐天知命”的人生观念的熏陶,不知不觉地使我们淡化了对生存的严肃性和严酷性思考。金庸先生通过乔峰这一悲剧艺术形象将人生的不幸事件典型化了,他让我们跳出了生活的麻木去思考人生的不幸。从而使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生悲剧的一面,看到了人生许多不合理的因素。从而引发我们对这些不合理因素的否定,最后在否定中我们的人生得到升华与前进。

《天龙八部》剧照

2.通过乔峰这一悲剧形象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酣畅的洗礼。通过乔峰的经历从情感上深深感染着我们,从艺术上给我们以血与火的洗礼,扬升了我们的道德与精神。首先,他让我们看到了人生道路的曲折,看到了爱情、亲情、友情的弥足珍贵。从而给我们的人生提供了警示,也使我们能更加珍视这些弥足珍贵的情感。其次,他发掘出了我们内心崇高的情感。当我们在为乔峰悲剧一声唏嘘叹息时,不由得对乔峰产生一种同情心,正是这种同情心使我们看到了自己人性的高尚,看到了我们也有一颗沉甸甸的良心。从而对我们的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验证。第三,乔峰的悲壮性死亡,加深了我们对死亡的认识。乔峰的死是坦然自若的,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失掉人的尊严,他的死也为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天龙八部》剧照

3.通过乔峰这一悲剧形象激起了我们对于邪恶的强烈憎恨之情。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乔峰的一生正是这一句话的真实写照。通过对乔峰悲剧命运的书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险恶。《天龙八部》中关于宋辽征战的描写,激发了我们对封建统治者劳民伤财的痛恨。通过憎恨之情的升华又使我们产生一种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这种抗争精神使我们在面对邪恶与不幸时能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天龙八部》剧照

二、创作意图

金庸先生为什么要创作《天龙八部》这部作品呢?更进一步说,为什么要塑造乔峰这一人物形象呢?我们不排除金庸先生在创作之初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然而,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金庸先生并不单单是为了生计了。在《天龙八部》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庸先生逐渐把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融入其中,使作品无形中成了表达内心声音的工具。甚至我们似乎可以从《天龙八部》中或者说从乔峰身上看到金庸先生的影子。

金庸

金庸,姓查,名良鏞,是浙江海宁县人,1925年生。“海宁查家是声势显赫的大族,历代人才辈出,全是极其出色的人物”。金庸虽然家族显赫,但他的成功之路却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金庸在少年时期,在家乡附近就读,中学是著名的杭州高中学校”,“中学毕业后,适逢乱世,是日寇侵华的年代,金庸就在这个时候离开了家乡远走他乡”。在这一时期他一直过着“寄居”的生活。“再后来,金庸进入国立政治大学就读,读的是外文系”。但是金庸并没有在大学完成学业。当年恰逢大公报招考记者,金庸以其卓越的才华获得大公报的录取。之后出于工作需要,“1948年24岁的金庸离开大陆一直寓居香港”。他爱香港这个地方,爱这个给他新生活的地方,而他又无法割舍对大陆的情结。大陆是他的故乡,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两地都无法舍弃的现实注定金庸潜在的分裂意识,也就注定游走于其笔下、奔波于宋辽的乔峰的悲惨结局”金庸这种悲剧意识的形成可以说是自己的艺术积累,更是生活的积淀而成。

《明报》

1959年,金庸先生自立门户,创办《明报》。在这期间金庸在自己的《明报》上发表了大量的社评,而且大多数是非常有价值的。其中有一篇是关于巴以问题的社评,他说:

巴勒斯坦难民的生活没有妥善安排,中东的僵局终于是无法打开。什么方式是最合理,而又实际可行?我们以为最佳的办法是:第一,承认以色列国家的存在,国际承认包括各阿拉伯国家其原来的疆界;第二,以色列退出在六日占领的阿拉布国家领土;第三,在这些以军撤出的土地中,割出一块地方来城里巴勒斯坦国,让流亡在外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立自己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有生存的权利,都有成立自己政府的权力。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国以后,和以色列人和平共存,中东才有持久和平的可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金庸先生在对于民族问题处理的见解是独到的。同样,金庸把这种对民族问题的思考也融入到了武侠小说创作中。《天龙八部》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家国之痛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武侠小说的深度和广度无形中提高了很多。

《天龙八部》剧照

从乔峰的情感经历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金庸对待爱情的态度。金庸对待爱情是“钟情”的。就像乔峰对待阿朱那样,只要爱上一个人心里就再也容不下别人。金庸的爱情观似乎有些悲苦或者说悲凉。就像金庸在《神雕侠侣》的十七回《绝情幽谷》中描写的“情花”那样,“入口香甜、芳甘似蜜,更微有醺醺然的酒气,正感心神俱畅,但嚼了几下,又有一股苦涩的味道,要待吐出,似觉不舍,要吞入肚内,又有点难以下咽”。乔峰和阿朱的爱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开始的时候是何其的美,结束的有何其的悲!

《天龙八部》剧照

三、结语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于乔峰的人物形象,不同的读者也有不同的体会。最后,我想以金庸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对于小说,我希望读者们只说喜欢或者不喜欢,只说受到感动或者觉得厌烦。我最高兴的是读者喜爱或者憎恨我小说中某些人物,如果有了那种感情,表示我小说的人物和读者的心灵发生联系了。小说作者最大的企求,莫过于创造一些人物,使得他们在读者心中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参考文献:

1.倪匡《倪匡评金庸》

2.孔庆东《金庸评传》

3.金庸《神雕侠侣》

4.金庸《天龙八部》

5.金庸《金庸作品集新序》

#我要上头条##阅读的温度##天龙八部#

(图片源于网络)